首页 资讯 正文

沈阳:230余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重现城市记忆

体育正文 56 0

沈阳:230余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重现城市记忆

沈阳:230余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重现城市记忆

中新网(zhōngxīnwǎng)沈阳6月12日电 (记者 韩宏)“沈阳市(shěnyángshì)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jì)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三季)”11日启动,活动发布(fābù)沈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成果,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 6月11日,“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zhǔtí)活动暨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三季)”启动(qǐdòng)。韩宏 摄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紧扣“让文物焕发新(xīn)活力绽放新光彩”年度主题,组织发起(fāqǐ)“全民参与(yǔ)、科技(kējì)赋能、全城联动”系列活动,充分运用数字媒介与科技场景,致力于将文物保护打造成为全民共享的“必修课(bìxiūkè)”,生动展现新时代沈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实践。 活动(huódòng)中,沈阳首次全景发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成果,一场(yīchǎng)“新(xīn)发现新价值新篇章”为(wèi)主题的成果展,为沈阳文脉“刷新”档案记录:完成1530处“三普”文物复核,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新发现比例15.3%,居辽宁省前列。 众多考古新发现让散落在城乡角落的文化印记跨越历史时空重新走进公众视野。康平县段家窝堡西北遗址采集的压印“之”字纹夹(jiā)砂红(shāhóng)陶片,诉说(sùshuō)新石器时代的聚落(jùluò)烟火;法库县北窑沟东遗址发现的青铜时代陶纺轮与石斧,再现了下辽河流域商周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铁西区(tiěxīqū)新中国初期工业管道网,以纵横交错的金属脉络(màiluò),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研究补上关键拼图。 值得关注的是,新增工业遗产类不可移动文物占新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和(hé)代表性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的32%:大亨(dàhēng)铁工厂水塔旧址是研究(yánjiū)沈阳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实物例证;沈阳冶金机械修造厂办公楼的仿苏式建筑风格,这些“会说话的工业遗存”,以独特的建筑形态(xíngtài)与技术特征,承载并印证了沈阳作为(zuòwéi)重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脉络。 本次展览采用电子屏幕立体实景呈现(chéngxiàn)方式,对新发现的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展览动态标注了沈阳市普查划分的“四大片区(piànqū)及13个普查单元”的工作体系与(yǔ)重点发现,并同步(tóngbù)呈现市区统筹推进“七个一”普查目标的最新进展,系统展示了沈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dìèrjiēduàn)取得的重要工作成果。该数字化呈现方式,有效助力公众对这些(zhèxiē)新发现文物及其所承载的城市历史细节进行深入认知。 启动仪式上,沈阳市文旅局(wénlǚjú)相关负责人还发布了沈阳市2025年(nián)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系列活动(huódòng),沈阳13个区县(市)及文博场馆同步铺开100余项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活动中举办了“守护文明薪火争做文保先锋”2025年沈阳市文物保护(wénwùbǎohù)知识全民挑战赛决赛;模拟考古体验(tǐyàn)现场开启了一场考古探秘之旅。 “十年前,公众考古是‘带(dài)大家(dàjiā)近距离观摩考古’;如今,是‘邀(yāo)大家沉浸式体验考古’。”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fùzérén)感慨。作为东北首个常态化公众考古品牌,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已走过十年历程,实现从“专业输出”到“全民参与”的蜕变。 未来(wèilái),沈阳将持续深耕文物保护利用,努力让每一处文化遗产都焕发时代光彩,成为滋养城市(chéngshì)的精神地标,在全民共享、全民守护中,续写(xùxiě)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沈阳篇章。(完)
沈阳:230余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重现城市记忆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